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后,乌克兰的防线几乎完全依赖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源源不断的军援,尤其是各类防空导弹、精确制导弹药和作战平台。美国的“爱国者”“毒刺”“海马斯”等武器系统在前线频繁露脸,一度成为乌军维持战力的“定海神针”。
五角大楼“踩刹车”:库存拉响警报
多位熟悉内情的消息人士称,随着弹药库存不断接近“危险水位”,五角大楼决定按下“暂停键”。尤其是包括“爱国者”防空拦截弹、“地狱火”空地导弹、“毒刺”便携防空系统在内的关键弹药,其国内库存已降至无法忽视的水平。CNN报道称:
特朗普政府内部已批准一项对外援助全面审查,由国防部长皮特·赫格塞思亲自签署。白宫副新闻秘书安娜·凯利的表态也极具代表性:“我们的援助必须以美国利益优先为核心。”这句看似外交辞令的表态,实则传达了一个明确信号:“无限军援时代”已终结。
乌克兰焦虑升级:防空网络告急
对于乌克兰来说,此番变动无疑是雪上加霜。俄军近几个月加大了对乌克兰关键基础设施、能源系统和交通枢纽的空袭频率。泽连斯基多次公开请求西方国家加强其防空网,甚至提出愿意“自掏腰包购买美制系统”。尤其是“爱国者”导弹系统,其在应对“匕首”高超音速导弹和巡航导弹方面展现出显著战果,是乌克兰捍卫首都基辅乃至多个大城市的核心防线之一。
如今这些导弹交付推迟,乌军面临“有发射架却没弹可打”的尴尬处境。不仅如此,美方暂停供货还包括对抗低空目标的“毒刺”导弹,这使乌军在面对俄军自杀式无人机和低空突防战机时,陷入极大被动。
特朗普战略转向:“打完仗不如谈个价”
特朗普政府的此番举动并非孤立事件,而是其对俄乌冲突整体战略转向的体现。与拜登政府倾向于“持续输血、支持到底”的思路不同,特朗普更主张通过压力与筹码促使双方谈判,谋求“政治和解”。一名五角大楼高级顾问匿名透露:“目前的援助暂停,既是出于战备考量,也是给乌克兰施压的一种方式。”
很明显,特朗普希望乌克兰更快回到谈判桌。而这背后也折射出美国国内政治生态的剧烈变化。共和党主张削减军援、控制开支的呼声越来越强。美联社指出,自今年3月以来,国会中多次就“乌克兰援助法案”陷入僵局,不少议员甚至提出“是否值得继续消耗美国纳税人的钱”这一问题。
谁来接盘?欧洲军援首次超过美国
一个值得注意的变化是,2024年4月起,欧洲国家的对乌军援总额首次超过美国。据德国基尔世界经济研究所统计,截至目前,欧洲各国对乌军援总额已达720亿欧元,而美国为650亿欧元。这一转变不仅表明美国对乌支援动力下降,更预示欧洲可能在今后扮演更主动角色。
但也别急着乐观——欧洲自身武器储备就不算雄厚,而且内部政治分歧严重,是否能形成统一且持续的援乌共识,仍存疑问。值得一提的是,法国总统马克龙和德国总理朔尔茨近期在多个场合频繁表达“欧洲不能再依赖美国”,这背后正是对美军援不稳定的不安情绪。
库存见底还是筹码博弈?战略信号扑朔迷离
这场“援乌暂停风波”,到底是美国弹药告急所迫,还是特朗普政府有意为之的战略施压?可能两者都有。一方面,据美媒披露,目前美国部分关键导弹(如“爱国者”和“地狱火”)产能严重不足,军工企业面对高强度出口订单早已疲于应对。
另一方面,这也未必完全是“被迫之举”。在特朗普的外交框架中,军事援助是一种“有价标签的商品”,而非义务。例如,他曾多次质问北约成员为何不“付钱”来换取美国的安全庇护,如今也可能要求乌克兰用政治或经济回报换取援助恢复。
军工复合体背后的深水逻辑
这场调整,也不能忽视美国军工复合体的影响力。军火商早已因乌克兰战争订单赚得盆满钵满,如雷神、洛克希德·马丁、诺斯罗普·格鲁曼等企业利润飙升。但长期的高强度供货让生产线压力倍增,技术人员流失、原材料短缺等问题频频被曝光。
更关键的是,军火库存不仅是战术资源,更是战略威慑力量。美军在印太战略布局不断扩张,面对中东不确定因素升级,库存必须优先服务于本土战备。正如国防部副部长埃尔布里奇·科尔比所说:“我们必须保证战备优先,否则未来的战争将无武可打。”
虚实之间,战争的背后是战略较量
美国暂停对乌部分军援,远不只是简单的物资分配问题,而是一场涉及全球战略优先级、国内政治博弈、军工资源调配的复杂棋局。对于乌克兰而言,失去了美国这个最大靠山的“全力支援”,战局将面临更加残酷的现实。对于全球而言,这场停援风波释放的信号是明确的——大国战略永远优先于道义,真正的信任从来不能寄托于盟友的承诺,而只能建立在自身的实力之上。
长胜证券-长胜证券官网-网上配资平台开户炒股-在线股票配资配资网站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